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和苏联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以至于到了不可调和的程度。这一时期,苏联在中苏边境地带大量驻军,意图挑起冲突。到了1969年三月的时候,发生了珍宝岛自卫反击战。在这场冲突中,我方获得了最后胜利。八月的时候,苏军开始寻找报复的机会,最后在新疆塔城铁列提克地区伏击了我军的一个巡逻队,我方三十多人全部牺牲。
也就是在这一期间,我们的情报机构获悉,苏军可能会使用核武器攻击我方的主要城市和军事目标。在这样的严重情况下,毛主席发出“要准备打仗”的号召,并且指示要“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备战、备荒、为人民!”。
按照毛主席的指示精神,全国开始了全民备战。到了九月,中苏双方进行了会晤,并决定在十月二十日的时候,在北京进行谈判。但根据当时我方获取的情报显示,苏军仍然在加紧备战,并企图先发制人,谈判可能只是一个幌子。因此,我方对战事的爆发仍然保持高度的戒备。
一
国庆二十周年前夕,由于担心敌人在节日的时候突然袭击,我方也相应地做了详细的备战方案。
当时,林彪在视察北京西郊的机场的时候,就曾经做出过指示,要求除了留下必要的飞机之外,其他的飞机全部转移到外地。因为北京距离苏军在蒙古的空军基地也不过几百公里而已,飞机只要一小时就能飞到,如果是导弹的话,只要几分钟。如果飞机集中停留在北京西郊机场是很危险的。
二十周年国庆
到了国庆节那天,北方的部队进入了高度的戒备状态,雷达全部开启监视敌方动向,天安门外直升机也随时待命,所有守卫人员都做好了突发应对措施。这一切都是为了如果发生危险,能给在天安门上的领导人们争取到七到九分钟的撤离时间,因为苏军的导弹到达北京的时间只有这么长。
最终,国庆庆典总算是平静而欢乐地渡过了,但在二十号的谈判之前,仍然有苏军入侵的可能。所以,战备工作并未有丝毫放松。
苏联如果要对中国进行突然袭击,最有可能的方式就是从中蒙的边境开始,直接向北京进攻。而这个时候的张家口就成了我方主要的设防地区。因此,国庆节刚刚结束,林彪就坐飞机到张家口地区进行勘察,并落实了备战工作。在当时,林彪还提出加紧研制、生产反坦克武器,加强部队打坦克、打飞机的技术战术训练等方案,都得到了很快的落实。
二
毛主席在当时也非常担心苏联会使用导弹或原子弹攻击北京。于是他指示:“中央领导人都集中在北京不好,一颗原子弹下来就会死很多人,应该分散些,一些老同志可以分散到外地。”
根据毛主席的指示,在十月十四日的政治局会议就做出了决定,由周恩来、汪东兴研究提出疏散方案,汪东兴负责具体实施。
中央要求,除周恩来、黄永胜留京主持工作外,其他人在10月20日前必须全部撤离北京。黄、吴、李、邱等人组成军委前指进入西山指挥所。
当时周恩来提出的疏散方案是:毛泽东去武汉,林彪去苏州,陶铸去合肥,刘少奇去开封,朱德、李富春去从化,邓小平、陈云去南昌,董必武去广州,叶剑英去长沙,刘伯承去汉口,陈毅去石家庄,聂荣臻去邯郸,徐向前去长辛店……这是中央在临战前采取的保障领导人安全的一项措施。十月十四日的政治局会议后,毛泽东便动身去了武汉。林彪十月十六日到达苏州。
当时,负责留守北京的周总理亲自给北京卫戍区第一副司令员吴忠打电话,询问了首都机场的备战状况。听过吴忠的汇报之后,周总理还是不太放心,并对他叮嘱到:“你们一定要做到万无一失。要接受布拉格事件的教训。……还要注意,我们不首先开枪。”
布拉格事件
周总理在这里说到的布拉格事件,在当时刚刚过去一年。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企图脱离苏联的控制,而苏联对它进行了军事占领。在这个事件中,苏军先是使用了欺骗的手段,凭借空降兵抢占了布拉格机场,然后出动大量航空兵和坦克、摩托化部队对捷克斯洛伐克实行军事占领。周总理担心这一事件会在首都机场重演,因此向吴忠提到了这件事。
三
到了十月十九日,苏联代表团抵达了北京,双方开始了谈判进程,在这一过程中并没有发现苏联方面有什么异常举动。
在谈判的过程中,因为双方的分歧过于巨大,所以谈判一直进行地比较艰难,时谈时停,前前后后进行了差不多九年时间。代表团的团长都换了好几任都没有谈出个结果,直到后来干脆无限期休会。
虽然谈判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但在这一时期,中苏两方的关系也得到了缓和,边界地区也没有再发生大的冲突,双方戒备状态也逐步解除。
事后,有人分析当时中国的反应是否有些“反应过度”?
其实,苏联在当时应该确实是有对中国发动战争的打算,而且它已经做了大量的军事部署,至于最终没有发动,则是综合考虑的结果。
要说一场战争打或者是不打,是大打还是小打,其实并不是在一开始就能决定的,而是由敌我双方多方面原因不断演变而决定的。当时的苏联并没有战胜中国的把握,如果发动战争,它将面临巨大的风险,如果不能快速取得胜利或者成了两败俱伤的局面,那美苏之间的平衡将会被打破,后果对苏联非常不利。
从历史上的经验来看,世界上有的国家上百年没有战争,但他们防备外敌入侵的工作却从不松懈。从结果看,百年备战百年不战,实在是极大的浪费。但是如果没有这看似多余的浪费,战争就不知什么时候会打起来,古今中外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回顾当时我们面临的情况,虽然有很多人在当时就判断出苏联并不会真正发动大规模的侵略战争,但对于中央的备战决定却是一致认为非常正确。这是因为战争是有规律的,作为战略防御的一方,准备迎敌,敌人却偏偏不来,一旦疏于戒备,敌人却要逼你打仗。事情就是如此矛盾却又合乎实际。所以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放松战备,要立足于打,才能有备无患。有句老话说的好“备战备战,备而不战。”这话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备战与战争的辩证关系。
版權所有:[1998]中國徐悲鴻畫院
总访问量:181925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