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日,天安门城楼正式恢复开放,记者了解到,一枚重新复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日前已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
据悉,这枚采用木质结构制作的新国徽,是1950年至今城楼上经过三次更换后悬挂的第四枚国徽,不仅工艺精湛,高度和宽度的尺寸精确到了毫米,而且使用期至少可达50年以上。
据介绍,从实地勘查、论证,到复制第四枚国徽的选材、制作,都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的相关规定,历经3个多月,于6月13日夜顺利更换完成,与修缮一新的天安门城楼一同展示在世人面前。
专家建议复制更换新国徽
据工作人员回忆,去年开始修缮天安门城楼时,天安门地区管委会对悬挂了近50年的国徽进行了检查,发现有多处开裂、剥落等现象。经古建专家和相关部门实地踏勘确认,1970年天安门城楼大修后悬挂的这枚木制国徽,历时49年的风吹日晒,开始自然风化,已不宜继续悬挂。
那么,到底是修复,还是重新复制一枚新国徽呢?
相关的专家进行反复论证后认为,对原有国徽进行修复,不但难度较大,而且存在油漆色差问题。数年后,仍会出现起皮开裂,将影响城楼的整体景观效果。因此,建议与此次城楼整体修缮同步,对城楼上的原有国徽采用原规格、原尺寸、原样式复制更换。
参与新国徽选材制作的工作人员介绍,复制前考虑过应用铝材、合金甚至航空材料等新材质,但经过多处实地调研发现,金属材质国徽在夜景照明开启后,反光明显,影响整体观感,且与天安门古建的特性不协调,同时金属材质会对城楼本体已完成的防雷体系存在扰动。
由此,决定继续采用木质结构。
新国徽使用期可达50年以上
工作人员介绍,木质结构的新国徽由龙骨、浮雕和背板组成,分别选用优质的松木,适于雕刻的橡木和全实木材料。
从今年3月份开始,经过初选和专家二次遴选,筛出纹路美观、质地坚实的优质松木,先进行烘干、防腐、防虫、木材表面碳化等处理,再采用数控技术机械雕刻加工,最后对国徽中的细节进行人工雕刻和打磨。这样,新国徽耐久年限超过原有国徽,使用期至少可以达到50年以上。
10月3日一大早,天安门广场上的游人已经比肩接踵。
此外,采用传统工艺上色的国徽红和国徽黄,让新国徽色彩鲜艳,不易褪色。
工作人员介绍,因建筑的限制,城楼上国徽的高度是固定的,尺寸大一点安装不上,小一点则气势不足。此次,经过精准测量后,新国徽的高度确定为2.67米,按规定比例宽度确定为2.48米,高、宽的尺寸精确到了毫米,实现了原规格复制。
更换下来的国徽已移至库房保存
工作人员介绍,天安门城楼悬挂的第一枚国徽是1950年设计制作完成的,并用纯松木制作。1951年5月1日,沈阳第一机床厂铸造的一枚金属国徽,正式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
替换下来木质国徽,经过整修,由当时的天安门管理处保存。天安门城楼开放后,第一枚国徽在天安门城楼大厅展出,供游客参观。
参与制造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的吴嘉祜在家中观看金属国徽模型。图片来源:新华社
1970年,天安门大修时,用纯松木重新制作了一枚新国徽,替换下悬挂了近20年的金属国徽。目前,这枚木质国徽已移至库房保存。将来是否能展出,还要经过专家进一步评估和修复才能确定。
知多一些:国徽的诞生
1949年7月,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委员会向全国征集国徽图案。7月15日至26日,《人民日报》等各大报纸陆续登载了新中国国徽的征集启事。
征集启事公布一个多月,就收到应征国徽稿件112件、图案900幅。国徽应征的图案虽不少,但经过负责评选国旗、国歌和国徽第六小组和专家顾问审阅后,认为不能采用。
不久,全国政协第一届委员会决定邀请清华大学营建系梁思成和中央美术学院张仃分别带领一个设计组开展国徽设计。为了能在1950年国庆节挂上新国徽,两个设计组的专家和学者们经过近半年努力,各自完成了一幅国徽方案。
中央美术院方案的天安门是透视图,红墙绿瓦,大圆柱,前面是金水桥、鲜花,上面是蓝天;清华大学方案把天安门画成正立面图,五星红旗作为天空背景,在图案的色彩上采用红色和金色。
1950年6月20日晚,周恩来同志在全国政协国徽审查组最后一次讨论国徽图案的会议上,认真听取大家意见。李四光指了指清华的国徽模型说:“我看这个好,天安门广场宽广,五星红旗布满天空,够气魄。”总理微笑表示赞成。会上,周恩来还建议国徽上要有谷穗的图案。最终根据绝大多数委员的意见,确定了清华大学设计的国徽图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由张仃完成了主体创意,由梁思成等人完成了图纸成稿,由高庄完成了模型定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于1950年9月20日,由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毛泽东签署命令,并在《人民日报》上公布。
1950年9月30日,一枚木质国徽被挂到了天安门城楼上,这是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的第一枚国徽。
版權所有:[1998]中國徐悲鴻畫院
总访问量:18126858 |